美乐读小说 - 言情小说 - 农女有田有点闲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529

分卷阅读1529

    子是得了风寒,不治而亡。时间久了,也就没人提起了!”

杜老太医说完后,忍不住交代道:“宫中隐秘阴私之事太多,切莫涉足其中。要知道,能在宫中活下来,最要紧的就是少看少听少说!”

“本来你救了皇后和九皇子一命,就已经牵涉其中。也幸好,重锦的任地在千里之外,只要你离开了京城,倒也就摆脱了。切记,以后千万莫要随便参与其间!”

字字恳切。

王永珠知道杜老太医是真心为她好,才这般叮嘱。

慎重的点头答应了。

杜老太医似乎还有什么话要说,只是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,只道:“以后行事切记,要小心再小心才是!”

说完,不等王永珠回话,就换了话题:“行了,时候差不多了,该吃饭了!”

起身先走了出去。

王永珠总觉得杜老太医这话是意有所指,只不过想不明白他是指什么,也不好意思问,只默默地跟了出去。

午饭果然如同杜老太医所说。都是荆县本地的特色菜,又大都是王永珠爱吃的,一看就是下了心思的。

不说王永珠吃得舒心,就是张婆子也是胃口大开。

饭后,漱口后,大家捧着茶坐到花厅,张婆子还感叹道:“这好几年没吃到家乡的菜了,平日里倒是不觉得,今天吃上这么一口,别说,到底是年纪大了,差点出丑——”

齐夫人最是知道这个滋味的,她本是京城人,从小就在京城长大,吃了一辈子京城风味的饭菜。

临到老了,跟着自家老爷回到这荆县,虽然带着用惯了的厨子,食材什么的,也都从京城那边运来,可到底风土不同,就连水的滋味都不一样。

做出来的那个菜,看似跟以前一样,其实总有细微的差别。

张婆子这话算是引起了她的共鸣,两人很是感概了一番。

才说起正事来。

齐夫人将这几年的帐目一并都给王永珠看了。

当初王永珠留在荆县的铺子,还有庄子和花田,每年也有不少的进项。

这些收入,都依着王永珠当初留下的话,继续置办庄子和花田什么的。

几年下来,这庄子置办了两三个,花田更是增加了好几百亩。

不说别的,就这些花田和庄子,每年只种专供红袖添香脂粉所需的鲜花和各色草药,收益就比那些只种庄稼的庄子还强许多。

齐夫人要说的不是这些收益,而是另外的事情。

她这两年,倒是有些精力跟不上了,毕竟年岁大了些。

再加上杜老太医也是年事已高,虽然两人都保养的不错,可手下的摊子越铺越多,要处理的事情也多。

平日里还好些,到了年底的时候,真是忙得不开开交。

再者,因为红袖添香的生意越做越大,对各色鲜花的需求越来越多,加上齐夫人给出的价格公道,有些人一合计,这种花比种粮食还划算些。

因此一些人,将自家的旱地,山地,都改成了花田。

若不是朝廷有规定,良田必须得种粮食,不得做他用,只怕这荆县周围的田地都要改成花田了。

可这样一来,他们每年需要上缴的粮食就不够了,得到别处买去。

因为这样的人家不太多,倒是还看不出来什么。

可齐夫人和杜老太医却很敏锐的察觉到了,这其中的隐忧。

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防患于未然

若是任由这般下去,只怕将来荆县附近周围百里,恐怕都要以种花为主了。

到时候家家户户缺粮,那可不是个小问题。

就算能买到粮食,可都依赖购买,那粮食涨价怎么办?

要么百姓买不起粮食,引起大乱。

要么粮食产量逐年缩减到情况,被朝廷注意到,要知道当今朝廷,还是以农业为本,天下百姓大多辛苦一年也就混个混饱。若是让朝廷知道,因为红袖添香,导致百姓不种粮食而种花草,决计落不着什么好。

就算红袖添香有皇后撑腰,恐怕也不行。

搞不好,还要成为别人攻击皇后的把柄。

其他的参与其中的人,比如杜家,比如王永珠,比如历九少,恐怕更落不着好。

防患于未然!

因此老俩口琢磨了许久,决定缩减红袖添香在荆县这边制作的份额,将制作的基地转移到京城那边去。

如今历九少背后有着皇后撑腰,皇后又生下了九皇子,不出意外,起码十年内,位置稳稳当当的。

有皇后在,红袖添香就是在京城脚下,也无人敢打它的主意。

更重要的是,京城附近的庄子,山地,大多为官宦贵族家所有,他们的庄子平日里产出,粮食所占的比例也不大。

若是用作花田,影响不了百姓的生计,倒是再合适不过。

更何况,红袖添香在京城附近制作的话,运输到其他各地,也更为方便快捷。

只不过这是老两口的想法,肯定还得经过王永珠他们的同意。

他们本是打算着给王永珠去信的,如今王永珠回来了,正好。

王永珠听了这话,还没说话。

倒是旁边的张婆子连忙点头:“你们考虑到很是,除了那些大富人家,谁家里有点田地,不想着多产两石粮食,一家人能吃的饱穿得暖就是老天保佑了!”

“种花草虽然能挣钱,可也不过是过日子的些许填补,哪能真当一家子的主业?风调雨顺还好,若是遇到灾年,拿着银子都没处买粮食去,那可怎么办?老话说得好,家里有存粮,心中才不慌!也就是那些没经过灾年的,才被那眼前那点子银子钱迷了眼,等遇到那不顺的年景,就知道厉害了!”

一面就扭头说王永珠:“闺女啊,你得好生谢谢你师父和师娘!他们这是一心为你们打算啊!若不然,等真出了什么事,那可就糟了——”

张婆子活了这么些年,大多时候,年成不好也不坏,大家辛苦一年,混个肚子不饿,也就是老天照顾了。

难得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,多打几石粮食,那真是上上下下都高兴,到年底都要酬谢老天爷开眼。

也曾经遇到过灾年,或者发洪水,或者是干旱,那日子,都不敢回想起来。

七里墩靠着大黑山,就算灾年,靠着冒险进山去寻些吃的,倒也能熬过去。

可她是见过流民的,成群结队的流民,拖家带口,从几百里外,一路乞讨而来。

一个个饿得骨瘦如柴,看到吃的眼睛里都能冒绿光。

能为了几斤粮食,就能卖掉一个十来岁的黄花大闺女。

也能为了一口吃的,父子夫妻子女翻脸成仇。

七里墩地处偏远还好,流民倒是很少能走到他们那里去。

可是在石头镇上,她曾经见过。

镇上的街上